“主要還是為了增加收入。”這是某主流媒體采訪多位“搞副業”的大學教師后,得到的普遍回答。
四川成都某民辦大學教師,今年6月開始與朋友合伙擺上了小吃攤,每月能掙8000多元;河北某“雙非”院校教師,長期在考研機構兼職政治老師,她在當輔導員拿著3000元月薪時“下海”兼職,到讀博畢業轉型大學老師后,依然靠著副業提升家庭收入水平;杭州某高校正高級教授,透露了自己在校外兼職研究院院長,還到其他學校上課的經歷……
上述案例展示出,高校教師“副業”潮涌動。但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從國家到地方教育廳多次發文,對高校教師兼職兼薪行為進行規范。例如,四川省教育廳年中發文,將影響本職工作的兼職行為認定為“失德失范”,并將給出嚴厲處罰。
一位年僅33歲的“青椒”結合自身經歷表示,國家鼓勵大學教師在“產學研結合”之下的兼職行為,能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或者推動社會創新。
我們查閱近年來相關部門發布的文件發現,對于高校教師的兼職行為,政策整體上是肯定且鼓勵的。
在國家層面,2016年11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明確允許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其中,高校教師經所在單位批準,可開展多點教學并獲得報酬。鼓勵利用網絡平臺等多種媒介,推動精品教材和課程等優質教學資源的社會共享,授課教師按照市場機制取得報酬。
從地方來看,各地政府近年來多次發文,支持高校教師兼職兼薪。
新疆
2024年年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發布《自治區高校、科研院所專業技術人員兼職創新、在職創辦企業經辦指南》,明確鼓勵自治區高校、科研院所從事科技創新或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非領導職務科研人員,到與本單位業務領域相近的企業、科研機構、高校等兼職創新,或者利用與本人從事專業相關的創業項目在職創辦企業。
湖北
2025年5月24日,湖北省發布《“創響荊楚”高校師生創新創業行動方案》,部署大規模推進以科技為支撐的高校師生創新創業,進一步釋放高校師生創新創業潛力和活力。
對于教師創業,該文件明確將健全教師創新創業人事管理制度,鼓勵高校教師按規定兼職創新、在職或離職創辦企業,人事關系不變。兼職創新創業的教師,可以合法取得報酬,實行彈性的工作時間。離崗創業的教師,離崗期間連續計算工齡,可以依法合規取得企業股權等報酬,返崗聘用時不低于原崗位等級。
顯然,中央和各地政府對于高校教師兼職兼薪是認可和鼓勵的,但前提條件是“依法依規”,即在不影響本職工作的前提下,從事與專業相關,能夠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創造社會經濟價值的兼職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校教師就因為違規兼職受到了處理。
例如福建某大學相關二級單位對未按規定報批社會兼職的教職工進行批評教育并規范清理;未按規定報批校外兼職157人(227次)中,135人(188人次)已按規定辦理審批手續、20人(34人次)已清退兼任的社會職務、1人(1人次)已離職、1人(4人次)已退休;開展教職工社會兼職排查清理,動態更新臺賬……
四川省教育廳今年8月發布的《四川省高等學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實施細則》明確:(高校教師)未經學校同意從事影響教育教學本職工作的兼職兼薪行為,屬于失德失范。
該《細則》明確,根據教師師德失范行為的具體情節,將采取不同程度的處理方式。情節較輕的,給予批評教育、誡勉談話、責令檢查、通報批評,同時暫停其在評獎評優、職務晉升、職稱評定、崗位聘用、工資晉級、干部選任、申報人才計劃、申報科研項目等方面的資格。情節較重應當給予處分的,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給予處分,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低崗位等級、撤職、開除。
本文開頭援引的報道可見,創收而非“創造科研價值”是部分高校教師兼職“搞副業”的主要目的。
這一選擇的背后,或許體現出高校教師群體薪資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
麥可思曾經開展的教師滿意度研究顯示,令人滿意的薪酬福利對大學教師的吸引力最大,71%的受訪教師選擇此項。同時,超過三成(32%)的教師對自己的收入并不滿意,比例最高。
具體來看,受訪教師中,年收入在10萬元以內的比例為54%,10~14萬的比例為24%,14~18萬的比例為11%,18萬以上的比例為11%。其中,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的教師中,青年教師占比最高,為66%。
《高校教師收入分配與激勵機制改革研究》一書提到,同一職稱級別的高校教師,如果比較收入最高的10%群體和收入最低的10%群體,高校教授之間的收入差距達5.9倍,副教授為4.5倍,講師之間的收入差距更是達到了25倍。
9月初,教育部部長懷進鵬發文提到,強化(教師)工資待遇保障,減輕非教育教學任務負擔,維護教師職業尊嚴與合法權益。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發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及,將推進高校薪酬制度改革。
例如,安徽一師范學院2024年提高教師薪資,落實績效工資分配制度,較前一年合理提高績效工資基本盤以提升獲得感。某醫學院2023年5月按新薪酬方案,教職工薪酬人均一次性調增5000元/月(6萬元/年),調增后來校3年及以上教職工月均薪酬達16880元。東北某理工學院2022年實施新一輪調整方案,新增1500萬元投入工資福利,進一步完善薪酬體系、優化工資結構。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胡詠梅等人發表的《理想與現實:我國高校教師工資水平與結構分析》一文中,對于高校薪酬體系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議:
關注高校教師尤其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專任教師、東部地區高校教師的期望工資水平,適度提高高校教師的工資水平,建立適應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工資增長機制;加大對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專項投入,助力高校建立人員經費支出的長效增長機制。
優化高校教師工資結構,適當提高教師的基本工資占比;鼓勵經濟發達省份制定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基本工資標準,以增強高校教師工資的保障性功能。
“雙一流”建設高校一方面支持一流學科建設院系創新薪酬分配制度,為高層次人才設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薪資水平;另一方面關注青年教師的生存發展狀況,優化高校青年教師工作環境,為青年教師提供靈活多樣的福利項目。
兼職事小,但教師兼職背后透露出的薪資體系不夠完善的弊端需引起重視。
主要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四川省教育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網站.
[2] 白天,高校教師,晚上,地攤攤主. 南風窗. 20251023.
[3] 胡詠梅、趙平、元靜. 理想與現實:我國高校教師工資水平與結構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年第1期。





